本文有圖檔遺失,我們正在努力恢復中了!
對於許多網頁設計師或工程師而言,按鈕和超連結有著極為相似的程式碼,基本上他們也是出生自相同的歷史來源。但是他們在使用者介面與行為上其實有著非常不同的發展。按鈕代表著動作,而超連結則代表著導覽。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越來越多元化,從傳統的網頁快速的發展到如同本機軟體(Native Application)般的網路服務,有著許多承襲自傳統的使用者介面:藍色的超連結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應該許多人已經忘記這個藍色的超連結有個互動方式,就是會在造訪過後變成紫色)。
超連結是一個從網路開始發跡的使用者介面元件,然後逐步發展到如 Windows Word 的說明文件這種本機軟體上。超連結提供一個顯而易見的互動功能:「導覽」。他容許使用者在眾多的文件之間來回穿梭,在文件中看到重要的關鍵字,就可以點選這個關鍵字來更進一步了解他的內容。這種交互參照的功能,就像是文件之間的任意門般,讓使用者可以遨遊在網頁或是文件之間,幾乎不會有什麼負擔。
接著許許多多的網路服務出現了,超連結透過圖片或是 CSS 技術以按鈕的形式出現在網路上,來提示使用者這個超連結是提供一個如同「動作」的行為,如購買商品、邀請好友或回應留言等功能。按鈕本身就附帶著一種動作的隱喻,讓使用者感覺到他「按下去」了,並期待系統產生什麼回應,進而進行下一步的操作。
讓動作用按鈕呈現;導覽則用超連結表示。
例如,在設計一個購物網站的時候,超連結可以用來導覽商品間的相互關係,讓使用者一個接著一個的瀏覽你的商品。按鈕可以讓使用者把你的商品放入購物車,接著付款結帳。用動詞來當做按鈕的開頭,會更強化按鈕的動作暗示。這兩著之間的使用者行為模式有著極大的不同,盡可能的讓你的介面符合這項原則,可以大幅的減輕使用者在應用程式中的使用負擔。
考慮看看 Amazon.com 的購物組合推薦,「全部加入購物車(Add all three to Cart)」這種行動使用按鈕表示,「顯示運送細節(Show availability and shipping details)」和商品名稱則使用超連結來導覽。清清楚楚的分開了動作和導覽的行為,讓消費動作輕巧又優雅。
按鈕和超連結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雙胞胎兄弟呢!
Reference
Photo by CardMapr.nl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