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FUL
閒下來就焦慮、滑手機?練習大腦放空,讓「無聊」激發創造力
閒下來就焦慮、滑手機?練習大腦放空,讓「無聊」激發創造力

閒下來就焦慮、滑手機?練習大腦放空,讓「無聊」激發創造力

你還記得沒有智慧型手機時,都是怎麼打發時間的嗎?現在我們愈來愈不擔心「一個人無聊要做什麼」:等紅燈時刷臉書、排隊買咖啡時查看 Email 順便回覆 Line ,吹頭髮也不忘閒逛 Instagram 看誰來按愛心。好像使用手機填補所有零碎時間,才顯出我們很懂善用時間。相反地,感覺到「無聊」時,常常伴隨著焦慮和罪惡感:是不是該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其實「無聊」並不是壞事,它甚至可以催化許多「有趣」的點子。不過,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追求生活每分每秒都「超有趣」,適度的放緩腳步,享受思緒的空白時光,能讓大腦獲得真正的休息不被忙亂、憂慮和壓力淹沒,好好的感受慢下來的平靜與專注。希望透過我們的分享,你可以對「無聊」有不同的認識,讓我們一起嘗試「練習放空」,享受空白時間吧!

無聊怎麼辦?那就讓思緒漫遊吧

你可能有過類似經驗:苦思很久的問題,突然在洗澡、吹頭髮或者走去超商的路上靈光乍現。

這不是奇蹟,而是大腦放鬆後送給你的禮物。

講求高效的時代,我們常常邊開會邊回覆訊息、不自覺查看郵件。看似一心多用,但是卻讓大腦始終處於全速運轉的狀態,反而無法提高效率。或許很多人習慣工作累了就滑手機當作放鬆,但實際上當我們選擇轉換專注目標時,大腦就必須耗費更多能量。滑手機根本無法放鬆,反而令大腦更加緊繃。

近年開始提倡遠離智慧型手機和網路的「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逐漸受到重視,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片刻發呆的空白時光。

《無聊的價值》(The Upside of Downtime)作者暨心理學家珊迪.曼恩(Sandi Mann)分享:「無聊的人,比不無聊的人更有創意。」 無聊,是大腦「預設模式」(default mode)的開關。當你覺得無趣時,將促使大腦開始思緒漫遊,進入潛意識創造新連結,創意也因此誕生。

當我們對於外在世界感到乏味時,就會往廣袤的意識心靈及大腦記憶庫深處去探索,挖掘出你集中精神工作時容易忽略的寶藏。那些看似毫無生產力的時間,例如等紅綠燈、泡熱水澡,看起來很沒意義,其實大腦正忙著生產新的想法,或產生不同的連結。

你有多認真工作,就應該多享受發呆時光。試著將放空的休息時間列入整天的待辦清單吧!讓「放空」成為日常儀式,放任思緒自由漫遊,回復大腦的彈性與活力。

如何放空腦袋?3 種練習享受發呆的好處

如果你已經習慣將零碎時間填好填滿,那麼什麼都不做的發呆,可能會讓你感到焦慮:;或者你會發現自己很難靜下心來靜坐冥想,總有種浪費時間的壓迫感,。

其實放空,不代表無所事事。《放空的科學》(Elastic: Flexible Thinking in a Time of Change)解釋,當我們專注於工作的時刻,會啟動「分析思維」,適時讓分析思維休息,「彈性思維」就會變得活躍,有助於創意點子的生成。

我們不是要去操控彈性思維,而是不要去壓抑它,它就會像個活潑的小孩,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以下分享 3 種超適合用來放空的活動,如果你還不習慣乾坐著發呆,不如透過以下行為模式,讓我們循序漸進的練習感受放空吧!

1. 洗碗、做家務找回生活掌控感

想放空又希望可以有一點點「貢獻」,做家事是個很不錯的選擇!就像很多人進行困難的工作之前、或者隔天有重要考試,反而會先跑去洗廁所或整理房間。透過重複性動作處理家務,可以撫平情緒減少焦慮。(家裡還因此變得乾淨了!)

有趣的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貝佐斯(Jeff Bezos)兩人除了都是科技界的富豪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喜歡洗碗!。雙手接觸水有助於活化副交感神經,搭配簡單規律的洗碗動作,讓大腦和身體可以在緊湊的行程之間適度放鬆。

我們常常為了「事情無法掌控」而感到焦慮,但整理房間、刷廁所或洗碗,卻能讓我們感覺有掌控感。亮晶晶的碗盤、整齊的房間,不僅帶來莫大成就感,也讓我們感覺更快樂。(室友或爸媽也更快樂了!)

2. 很難靜下心來冥想?試試奧運金牌都熱愛的「編織」

2020 東京奧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亮點之一,就是英國跳水金牌選手湯姆戴利(Tom Daley)坐在場邊專心編織的畫面。爆紅之後,他回應:「編織是我尋求平靜、滿足和放鬆壓力的方式。」

一旦熟練,編織當下彷彿感覺雙手擁有自己的節奏和意志。插入棒針、捲線、拉出新的一針的重複動作,需要手、眼睛與大腦之間配合協調。當你進入心流狀態,注意力集中在雙手,大腦也能自由漫遊與探索。

編織本身就是創作,看似重複的動作,實際上要一邊思考配色與設計;頻繁的手指運動,同時也在不斷刺激大腦。編織的種種特性,讓它得以成為靜心冥想的訓練基礎,也被運用在心理學領域的「藝術治療」當中。

當然,編織還有一個更棒的特色:當你手上纏著毛線,就很難隨時隨地查看手機!

3. 用「走路」開啟一場潛意識探索之旅

「多走路」是一種好習慣,但它最棒的地方在於不僅是運動,也是休息!我們習以為常的走路,其實是需要協調全身許多部位的複雜動作,但做起來卻不太需要花腦筋,讓大腦獲得放鬆。

想像你正在河濱公園散步,走著走著可能覺得有點無聊,大腦不自覺開始放空,這也是腦中「彈性思維」最強的時候。你可以調整步伐快慢來影響思緒節奏,運動造成的心跳加速、血液循環同時不斷刺激大腦,各種新想法也跟著冒出來!

「走路」是許多古今中外偉大創作者的例行公事,包括尼采、亞里斯多德等思想家都奉行,達爾文也有一條自己的「沙徑」(SandWalk),堅持每天散步;當代科技巨頭賈伯斯(Steve Jobs)習慣邊走邊思考,《與神同行》男主角韓國影帝韓河正宇選擇用走路減輕焦慮,平衡高壓的演員生活,超愛走路的他不但與同好組成「走路會」,還出版了暢銷書《走路的人》,寫道:「『什麼也不做』與『休息』不同,休息也需要努力,是我後來才懂的道理。」

每天高度專注投入工作的你,更需要每天刻意排定時間遛遛你的思緒。在這段大腦放空的時間裡,每天累積的步數也能帶來小小成就感,讓你愈來愈享受專屬於自己的「無聊時光」!

一起練習不再把零碎時間塞滿,在認真放空後,細細品味大腦給你的回饋吧!認真工作的你,平常還會用哪些方式讓自己放空呢?歡迎跟我們分享!


Reference

  1. The Upside of Downtime: Why Boredom is Good, Sandi Mann, 2017
  2. Knitting for Good!: A Guide to Creating Personal, Social, & Political Change Stitch by Stitch, Betsy Greer, 2011
  3. 走路的人, 河正宇, 2020
  4. How boredom can lead to your most brilliant ideas, Manoush Zomorodi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Walkr
Walkr
走路探索蒐集可愛星球
免費下載 Walkr
記事探險
記事探險
讓待辦事項充滿樂趣
免費下載記事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