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眼睛和大腦在觀察事物、接收影像刺激的時候,會有一些特別的傾向。這些傾向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辨別事物,有時候也會產生所謂的「錯覺」。完形心理學重要的概念便是「整體不等於個體的總合」,舉例來說:當我們在觀察另一個人的時候,並不是先看到他的手、腳、頭、眼睛、耳朵、鼻子,然後把這些視覺特徵組合成一個稱為「人」的組合。我們是直接的觀察到人這個「整體」,而不是其他器官的「個體的總合」。
完形心理學由心理學家 Max Wertheimer 等人於 20 世紀初發展出來,影響了非常多其他的心理學派。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 主要有下面幾項特性:
1. 封閉性(Law of Closure)
我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傾向將許多個獨立的元素,視為一個封閉的圖案。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填補元素和元素間的空白部分,形成一段不存在的線段。如上圖所示,我們可以將一連串的圓點看成一個較大的圓環,也可以將一個不連串的線段看成一個完整的圓,這種視覺特性稱為封閉性。
同時可以參考:看不見卻很重要的虛擬曲線、封閉性與正負空間
2. 相似性(Law of Similarity)
我們傾向把相似的事物看成一體,如上圖所示,當一連串方塊和一連串的圓形並排時,我們會看成兩列方塊和兩列圓形,而不會看成直排。這是因為相似性讓我們的眼睛和大腦更容易組織相似的事物。
3. 接近性(Law of Proximity)
但是很有趣的,一旦距離拉開之後,我們便傾向將靠近的事物看成一體,而非相似的事物,此時我們將兩個方塊和兩個圓形看成一個直排。由此可以猜測接近性的權重可能大於相似性。接近性在使用者介面中是常常被大量運用的一種特性,例如:相近的按鈕我們會將其看成一個群組。
4. 連續性(Law of Symmetry)
我們的大腦傾向將事物看成連續的形體,舉例來說,我們不會將上面的左圖看成兩個相碰的圓環,而是交叉的兩個曲線。我們也不會將右圖看成兩個相觸的菱形,而是交叉的兩條直線。這也許是因為大腦處理連續的事物比處理重疊或不連續的事物要更為敏捷所導致。
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可以廣泛的運用在使用者介面、藝術、設計、攝影等許多不同的領域。完形心理學除了視覺上的認知以外,也主張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不只是光從視覺上取得資訊,而是會將這些資訊與腦中已經儲存的認知、印象、經驗來進行整合,在整合過後才是我們真正體認到與感覺到的事物。了解我們的視覺特性,將夠有助於我們設計更好的介面。
(圖片來源: urbanartcore.eu,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