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裝置中的訊息提醒通知(Mobile Notification)已經是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習以為常的東西,各式各樣的訊息通知每天不斷的 Pop-up 在我們狹小的螢幕中,有些令人期待、有些令人厭煩、有些則令人覺得莫名其妙,那麼到底這些訊息通知是否能夠有效的促使使用者點下去,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呢?
Frank Bentley 以及 Konrad Tollmar 就做了一個研究,來探討被動式的提醒通知(Passive Notification),是否能夠有效的幫助人們養成規律記錄行為。不同於一般主動式的訊息通知(Active Notification),就是 App 在不定時或使用者沒有預期的狀況下出現的訊息,例如「我們又推出一個新的角色與關卡」,被動式的提醒通知比較像是自定的鬧鐘,是經由使用者決定的,他們會預先知道的。
這個研究方法是透過 App 讓使用者記錄每天攝取食物的多寡以及食物的健康程度,並比較有被動式提醒通知與沒有提醒通知下,他們自我記錄(Self-logging)的狀況。有提醒通知的使用者會被要求設定一個提醒自我記錄的時間,在這個時間 App 會自動發佈一個提醒使用者記錄的訊息在手機上。
最後我們比較實驗結果發現(上圖),比較起沒有提醒通知的組別(圖中的 Pilot 曲線),有持續規律自我記錄的使用者在有提供提醒通知(圖中的 Full Study 曲線)的幫助下,比率明顯的從 12% 提昇到了 63%, 約 5 倍 之多,顯示了被動式提醒的效益,這也告訴我們即便我們擁有很好的記錄工具,還是需要一定程度的監督、激勵與領導來克服天生的惰性。
異於主動式的提醒,被動式的提醒通知比較不會令使用者產生強迫與厭煩的感覺,原因在於是使用者決定的,是他們想要被提醒的,雖然不同的行為記錄服務有著不同的阻礙與特性,但這個研究結果仍然是個值得參考的方法與方向。
Publishers should not be thinking, “How much can we get away with,” but rather, “How can I give users the best experience with my app?” - Urban Airship
訊息通知是智慧型手機的一大特色與武器,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式的通知,妥善的運用皆可以有效提昇使用者的參與度,它的目的不在於你能藉此提供多少訊息給使用者,而是能否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提升服務的良好使用體驗,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持續記錄與分析使用者對於訊息通知的互動(如搭配使用 Flurry 或 Google Analytics 與 Urban Airship),不斷的調整與嘗試,找到最適合你服務的訊息通知方式。
參考文獻
- http://urbanairship.com/blog/2010/10/22/push-notification-best-practices-the-right-amount-is-the-right-amount/
- Frank Bentley and Konrad Tollmar (2013). "The power of mobile notifications to increase wellbeing logging behavior," CHI '13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 圖片來源: Johanl,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