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圖檔遺失,我們正在努力恢復中了!
「運用不同的媒介、手法與材料,模擬勾勒出人們熟悉的人事物。」這是藝術創作的精髓所在,前者供給了有趣與新鮮的重要元素,後者則為能觸動人心的要點。例如寫實派的畫風早已行之有年,但3D 街頭畫作卻為之添增了更多樂趣與可能性;樂高為創作者 Nathan Sawaya 的新手法,拼湊出的是你已熟悉的形體。這些創作透過了完全不同的媒介來呈現一個你已經知道的事物,但卻常常能產生更多的感動。
同樣的,數位裝置是一個新的方法與媒介,我們也不斷地嘗試用視覺效果或操作方式來模擬人們熟悉的方式,將生硬的虛擬介面與我們的真實生活連結在一起,繼而產生共鳴。你曾想過為何許多按鈕都具有厚度及光影?為何許多音樂軟體的音量調整仍設計為旋鈕,即便不好作調整?為何 Flipboard 要模擬翻頁的效果,這樣的操作真的有效率嗎?
介面設計除了能讓使用者藉以獲取最終所需的資訊外,其中還包括了使用過程的體驗。Flipboard 用視覺上的翻頁效果來模擬使用者日常熟悉的方式,觸動了使用者內心看實體書的經驗,即使翻書是左右的而不是上下的(手機版本),這個動作讓使用者在最終就算沒有獲取到想要的資訊外,也讓使用者感受到「我做了什麼事(I did something)」的感覺,而透過喚起使用者既有的生活經驗通常是最容易達到這樣的效果。
這也是為什麼,模擬真實形體的介面,總是一開始能夠快速吸引你的注意(先不論操作上的使用性),而在 Apple 所提供的 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上也提醒開發者,要適時地加上擬真形體的元素。
另外一個例子是 iPhone 工作清單 APP 的 Clear 與 Any.Do,使用者可透過指頭滑動將已完成的事項打勾清除,這個動作遠比單純點擊 CheckBox 元件來清除事項更有感覺,因為連結到了使用真實紙本工作清單的經驗,透過打勾與畫線刪除的動作(丟掉的手感)記錄已完成的事項,讓使用者除了可以方便記錄工作事項外,還能夠透過這個小動作滿足了事情一個個丟掉的舒暢感。
使用者熟悉的體驗可以透過任意形式來產生的,如照相後發出的喀嚓聲、按下播放歌曲後唱盤的轉動、透過Email寄發照片時的轉場動畫(如把實體照片放入信封內),只要能將操作過程透過象徵性的形體化,輕觸使用者熟悉的經驗,你的功能或服務就有機會讓使用者產生共鳴。
試著透過不同的方式將人們內心熟悉的經驗與你的服務串接起來吧!
Reference
Photo by Jason Leung on Unsplash